《声声慢》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28 00:35:12
《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声声慢》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声慢》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有人说,幸福是个比较级,有人垫底你才能感觉到。诗词也是比较级,有比较才能更好地鉴赏。

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我在设计《声声慢》这一课时,从始至终都在比较中进行,引导他们学会深入到语言里挖掘其深层意蕴,为此,我这一课设计了三次比较,三次比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第一次是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给《声声慢》和《一剪梅》搭配朗诵配乐的形式,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片段中比较二者愁情深浅的不同,为第二次比较作铺垫;

第二次比较是《一剪梅》和《声声慢》相同意象不同修饰语不同表现力的比较,让学生分析相同的意象怎么传达出不同的愁情,通过这次比较,让学生领略李清照高超的语言表现力,同时认识到要把握诗歌情感,除了要关注意象,还要关注意象的修饰语,为下面的比较打基础;

第三次是让学生根据第二次比较得到的认识,比较自创的山寨版《声声慢》和原版《声声慢》的优劣,再次体味李清照语言的高超表现力。接下来,在三次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从上面的分析中学到的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最后,我仿照余光中的《乡愁》设计了一个续写式的目标检测题,要求根据李清照的身世经历,化用李清照的词句、体现愁情的程度变化。三个句子,正好体现了李清照人生三阶段的三种不同的情感,再次体现了比较教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自读、默读、齐读、学生美读等种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领会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质疑来自由疏通诗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品味语言、探究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通过仿写练习来训练语言……总之,希望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和比较阅读,体味词人浓重的愁情,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透视作者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多媒体展示等。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反复诵读和比较阅读,体味词人浓重的愁情,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透视作者情感的方法。

一、初读感知:

1、一读——自读,读准字音

二读——默读,疏通文意

三读——齐读,把握感情

2、李清照的《一剪梅》,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也来齐读一遍,关注这里表达情感的句子。

3、我有两段音乐,想分别作这两首词的朗诵的配乐,你认为哪个适合《一剪梅》,哪个适合《声声慢》?为什么?(播放《琵琶语》与《楚歌》片段、提问学生)

提问后教师总结:

《琵琶语》:细碎如雨的琵琶声,很古典,很舒缓,淡淡的音乐,表现淡淡的惆怅,展现一种欲说还休、难以割舍的情愫,很适合表现闲愁。

《楚歌》:用民族乐器埙演奏,呜呜咽咽,悲悲切切,特别适合表达浓重的愁情。

4、同是写愁,程度却大不相同,这是因为这两首词写于不同的时期。

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多媒体展示)

18岁之前,快乐的闺中生活,外美如花,内秀如兰

18---44岁,幸福的婚姻生活,情投意合,神仙眷侣

45岁以后,凄苦的南渡生活,孑然一身,孤苦无依

(教师介绍)18岁之前,是她快乐的闺中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写得就是她快乐的少女生活。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宰相之子赵明诚为妻。两人情投意合,是一对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后来金军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一家被迫南渡避难,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等人生的苦难,无儿无女的她一个人漂泊异乡,孑然一身,孤苦无依,甚至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声声慢》写于李清照一生的哪个时期?看注释

《一剪梅》应该写于哪个时期?“云中谁寄锦书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就写于李清照新婚后不久,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这两首词中表现的不同的愁了吧?《一剪梅》中的愁是闲愁,是相思之苦,也是一种甜蜜的痛苦,因为有人可思,有人可等,而且思念的人也在思念自己,“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晚年的李清照国亡了,家毁了,情投意合的丈夫死了,无儿无女,孑然一身,漂泊异乡,已是无国可念,无家可回,无人可思,无人可盼。对李清照来说,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苦苦相思,而是无人可相思;不是苦苦等待,而是无人可等待。所以《声声慢》表现的愁,要比《一剪梅》浓重得多,这里有家国之悲,有亡夫之痛,有漂泊之苦。

5、请大家带着我们了解背景后感受到的李清照晚年的凄苦,参照白板上的诵读指导,再读《声声慢》,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愁苦。

6、请一位同学范读,注意停顿、节奏、感情等(配自制视频)。

二、比较探究:

1、《声声慢》最后,词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具体指哪些情形呢?或者说词人的凄苦是从哪些意象中表现出来的呢?

花雁梧桐细雨淡酒晚风

2、《声声慢》中的意象,哪些在《一剪梅》中出现过?

花、雁

3、这两首词里,用了两组相同的意象:花和雁。相同的意象怎么传达出不同的愁情呢?或者说,同样写花,同样写雁,你从哪看出愁情的轻重不同呢?(学生讨论后自由回答,教师最后总结)

花:

《一剪梅》从什么角度写莲花?“红藕香残”“红藕香尽”,色和香。红总给人明快、有活力之感。红色尚在,香气犹存,虽然“残”字让人伤感,但这伤感并不深切,生活的热情还在。

《声声慢》用拟人的手法,从神态写花,她笔下的菊花憔悴不堪,无人采摘,更能触动飘零人的愁肠。

飘零和堆积:都写了花的凋零,但凋零的程度不同,表现的愁情深浅也不同;《声声慢》中,用落花的堆积的厚重感,写出了愁绪的厚重。

雁:

《一剪梅》雁——回,一个“回”,带有目的性。中国一直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雁的回,带来的是对外出求学丈夫回来的盼望与思念,但也带来了“云中寄锦书”的希望。

《声声慢》雁——过,一个“过”,无停留之意。雁飞过,却和看雁的人无任何联系,更别说云中寄锦书的希望。更恼人的是,偏偏又是旧相识,偏偏是那只曾替自己和丈夫传书的大雁,传书的大雁还在,丈夫 ……此处隐藏33437个字……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11)出示幻灯片18:小结

感时、伤世、怀人

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茕茕独伤,悲深愁绝

(12)听配乐朗读,深入感受、

(13)学生齐读

(14)作业出示幻灯片19:比较阅读〈醉花阴〉、〈声声慢〉两词的不同愁情

《声声慢》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婉约派2、朗读 3、理解该词,体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词 体验情感

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预设:

导入: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变到今天,你们猜想为什么会上尖下大?(学生言说)

其实对人的认识,古人达到很深的高度,老子有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认识;《易经》把“三才”作为其结构的框架,而“三才”就是指天地人。人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息息相关。现在我们要从课文读一个活在北宋南宋之间的李清照,该如何解读?

(学生言说)(教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地、人”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思悟体验:

一、读“天”

1、朗读词

2、寻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 黄昏 秋天(黄花)晚||风 细雨

3、学生活动,交流

4、教师指导,共同明确

二、读“地”

风急 满地黄花堆积 梧桐更兼细雨 雁 ||窗儿

三、读“人”

1、人的活动 寻寻觅觅 三杯两盏淡酒 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2、人的所感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最难将息 怎敌 正伤心 独

怎一个愁字了得

3、人的性别、身份、经历?

联系背景资料

四:想象体验情境

五、把握主旨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六、品味语言: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触景生情)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移情入景)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寓情于景)

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雁过也"三句,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伤心”。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过了。

“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人。“黄花堆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极,比“寻寻觅觅”三句更深一层。“独自怎生得黑”,弦外之音好象老天有意不肯黑下来,使人更为熬煎、难过。特别是听到“点点滴滴”的梧桐雨,“这次第”即这一连串的情景(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只用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尽。

附板书:

天:秋 黄昏 风急 细雨

国 家 自己

寻寻觅觅

亡国之恨

声声慢

李清照

淡酒怎敌

丧夫之哀

过去 现在

守着独自

孀居之苦

地:家 窗儿 黄花梧桐 雁

背景资料:

1、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诗词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书画、金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补充资料:

写完(金石录(三十卷)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后,叫丫环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宝预备好,摆到院子里菊花畦边。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笺用镇纸压着,端起酒杯,前尘往事,蓦地升上心头,她接过把三杯酒倾在地上,说道:“明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了。今后,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许,那些被毁的书画,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爱惜,不肯让它留在人间吧!如果是那样,我也就心安了……。”然后回屋写起金石录后序来,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最后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

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写完这篇后记,已是黄昏时分,她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一只

孤雁,远远尾随在后。不多时,淅淅沥沥,又下起小雨来,无限孤寂、悲凄、痛楚,抑

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写下《声声慢(寻寻觅觅)》。

2、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声声慢》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