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11-01 04:53:17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1

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亮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今天,当我与我的学生感受着《二泉映月》那优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时,震撼着阿炳坚强又正直的人格美时,我欣喜地发现:原来学生可以更美的!

一、"个性飞扬"是美

新课程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欣赏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飞扬",那是自信、智慧的涌动,那是主体能动性的张扬。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舞台呢?以往,我的备课本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总是写得极尽详细,初看颇有针对性,实质却完全是我的朗读模式。我以我的感悟去要求学生,把我的感情强加于学生,学生只是我的朗读工具。他们也许不懂课文,但可以煞有其事地"读"课文;他们也许不明白为何要这样读,却依然读得"有声有色"……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于文字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倾听孩子的声音",脑海中飞快地闪过这一新课程亮点。我精神一振:为何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情"呢?听听他们是怎样欣赏《二泉映月》的?于是,我在备课本上写下了这样一番设计:第一教时,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昂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学生准备充分之后进行首次朗读反馈。只要求学生读,而不需要谈"为什么这样读"。接着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确定学生理解的难点,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第二教时,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之后再次清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次应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读"。两次朗读,各有侧重,且逐层深入。前者是感悟的起点,后者则是理解后的感悟。

忐忑不安地开始上课,下课时却欣喜万分:初次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斑……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的透彻,学生对于阿炳知道得更多,对于《二泉映月》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欣赏,对阿炳的崇敬,对曲子的喜爱……于是乎,有的同学配乐朗读,声情并茂;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情昂扬,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看着这"个性飞扬"的一幕幕,我感到了美!

二、"合作探究"是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方面能起巨大作用。为了真正还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我作了一番大胆尝试:尝试让学生自己走近阿炳,尝试让学生与阿炳对话,与文本对话,尝试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尝试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为此,《二泉映月》第二教时便有了这样的构思:

一、创设情境,感悟内心

学生轻轻地自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可把句子画出来,然后交流理解。

1.分享读懂的快乐。

2.提出读不懂的地方。

3.结合课文第3小节与课前搜集的资料合作解决疑问。

二、精读感悟,品味赏析

1.引读有关课文:听着,听着,阿炳的心——,他禁不住——。他要通过——,把——情怀,倾吐给——。

2.质疑:读到这儿,你觉得我们该研究什么问题了?

3.合作研究。

4.讨论交流。

当我终于把这设计定稿时,我很是担心:学生会质疑吗?他们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吗?合作研究能解决问题吗?这一连串的"害怕"使我的心悬了起来。终于到了关键性的时刻:引读第五自然段的开头后,我静待着同学们提出该"研究"的问题。"阿炳怎样通过琴声来倾吐自己的情怀?"我惊喜啊,这不正是课文的重点吗?学生能一下子点出来,多棒呀。"阿炳想通过琴声倾吐自己怎样的情怀呢?"我又一次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理解的难点,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读懂了整篇文章。学生果然也急于解决他们想知道的问题。于是,小组合作研究,通过读课文,听音乐,看资料,津津有味地讨论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明白了阿炳通过琴声曲调的变化起伏抒发了他内心对音乐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达了对命运的抗争,更倾诉了对生活、家乡、大自然的热爱……此时,我心中的"石头"完全落了地,被惊喜笼罩住了的我豁然感到:"自主探究"原来是这样美丽!

三、"童心闪烁"是美

一直以来,黑板是教师的"专用地"。教师可以在上面"指点江山",学生面对的完全是教师的"蓝图",他们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理解,即使教师漂亮的板书是对课文最简洁的概括,生动的板画是对课文最形象的再现,学生也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面对"神圣"的板书,他们不敢思索,也不能质疑。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假如真还给学生"自主",那么这一块历来被学生视为"圣地"的黑板是否也应该成为学生的"用武之地"呢?《二泉映月》第二教时的后半部分设计让我领略到了学生无穷的智慧。黑板上书写着不仅仅是他们智慧的见解,更是一颗颗闪亮的"童心"。

课堂已接近尾声,学生已顺利地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在乐曲的感染之下,又一次投入地朗读课文。这一次,他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读的,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着对乐曲的欣赏,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对阿炳的崇敬。看着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我激动极了:"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旋律,这么美的情感已深深感动了我。我相 ……此处隐藏13561个字……p>二、体会这首曲子的内涵是,我先让同学们找出描写乐声特点的句子和乐声表达丰富内涵的句子,然后让同学们通过朗读感悟。由于这一段比较长,都是描写乐声特点和表达乐声内涵的语句比较难记忆,我在课堂上提示同学们每一句应该记住的重点词语,由记重点词语再到记住这个句子,通过训练这段中很多句子同学能当堂背诵出来。

课堂时间把握上我还须要多下功夫,可能有时候没有做到“精”所以花费了很多时间。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13

又翻开《二泉映月》,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作为老师我能理解阿炳在音乐当中所赋予的全身心的情感,如何恰当地引领学生批文入境,这应该是教学重中之重。我自然想到了用音乐。我在教学中围绕这个想法设计三个步骤:1、借助音乐激发兴趣。2、依据音乐诱导入境。3、通过音乐体会情感。尤其在第三块的教学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是我教学中的一部分。

师: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了。

(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创设情境,一下子缩短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差距,为学生较快地进入下一情境作好铺垫。)

师:听二胡曲《二泉映月》,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些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阿炳的叹息:这痛苦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老天那!我饱受不幸的折磨,无从说起……

生:“我仿佛看到月光似水,静影沉壁,可双目失明的他再也看不到这秀美的景物了。月光下,他像一尊塑像静坐着,一言不发,一动不动。”

生:“我从音乐中感受到阿炳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在悲伤慨叹自己的坎坷经历,漂泊无依;他在愤怒质问: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人间不平;他在拼命地抗争,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在深情赞美恩重如山的师父和给自己创作灵感的清泉明月……”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把人带到特有的情境中。在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悠扬美妙,跌宕起伏的音乐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课堂上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气氛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了,整个个体,整个思维都投入其中。同学们很快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走进了课文的情境,也走进了音乐的情境,甚至走进了阿炳的心境。与音乐、与阿炳发生了情感共鸣,学生就能酣畅淋漓表述心中的愿望,叙述心中的真实感受和真切情感。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14

《二泉映月》师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眼睛里,文章师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中。

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出示课题前,我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教什么名字?引入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最想了解什么?随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就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文朗读,以及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我用重组的方式,把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讲到“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一句,就用这句话带出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讲到“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这一句,就用这句话带出文章第二自然段,体会师父对阿炳的影响,讲到“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段,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让学生找描写“泉声告诉人们什么”的句子,学生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其实不然,一位音乐老师道明了她对《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理解,曲子中不同的音乐代表了作者不同的心声,赞叹、思念、思索,表现这些不同的情感的音乐也是不同的。仔细一想,对啊,我最初用音乐不就是想为课堂烘托气氛,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文章吗?回想一下,音乐用对的地方似乎只有第一课时一开始,将学生带入氛围中,定下了感情基调,而在第二课时,我很多地方都重复用了一段音乐,此时的音乐对学生理解课文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了,因为在文章第五自然段描写的是作者激动的内心,此时的音乐应该是激昂的,而我却用了一段抒情的音乐做铺垫,感情基调渲染错了。虽然大部分学生可能辨别不出来,但是,音乐老师说的对,既然用了音乐为什么不用在刀刃上?后面犯的错误更大,当学习到: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学生学的也不错,于是指导朗读了,为了让学生读得更到位,我采用配乐的方法,用的是乐曲一开始部分,接下来的怀念师父,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我都用了一样的音乐辅助学生朗读,此时的音乐仅仅是作秀了,并未将文章的情感和音乐对应起来,因此是失败的!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15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从阿炳的故事中获得人性的熏陶,如何让学生走进灵动美妙文字中感受这不朽名曲的丰富内涵?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朗读,心曲琴曲水乳交融

了解阿炳的苦难经历,体会其创作的艰难历程,我注重采用了想象引读的教法,让学生在教师看似无痕的引导中,一遍又一边读阿炳孑然一身独坐二泉池畔时复杂的内心情怀,在反复的递进的朗读训练中学生真正走进了阿炳的生活,阿炳的情感世界中,成为盲人阿炳的知音。

《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描写了乐曲旋律变化,用的几乎是音乐上的专业术语,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在读中体会。再让学生听乐曲,我配合乐曲旋律变化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阿炳用琴声在倾诉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地了解乐曲的丰富内涵。其中,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分角色读、示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对比,阿炳精神回荡心间

阿炳是生活中的弱者——失明了,同时是艺术上的强者——不朽的“曲子”。阿炳肉体的视力降至“冰点”,精神的视力二胡曲却升至“沸点”,二者成反比发展,是文章的一条暗藏的线索。教学结尾回顾全文时,我用心强调了这一点,情感的升华教育无痕渗透,学生也深深记住了阿炳,记住了苦难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