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17 15:38:14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

10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xx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组织的数学“同课异构”活动,此次活动分别由焦xx老师和王xx老师讲五年级上册的的《认识等式与方程》一课,聆听了杜主任的精彩点评。这次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特别是这两位老师对同一教材都有独到的见解,设计风格完全不同,但都突出了方程的本质。

一、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

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特别之处xx老师在炫我两分钟这一环节采用讲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

二、是重视数学语言表达

一方面教师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信息,并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尤其是xx老师这节课很好的得到了呈现。

三、教师注重评价

xx老师的这节课采用的是的隐性评价,教师的加分或奖励由组长进行记录,然后课下在进行汇总,给每个小组加分,这种形式的评价避免在课上浪费时间;而xx老师则采用显性评价,随加随记的方式,这也有利于各小组在落后的情况下勇于追赶其他小组;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发言、深入思考。

四、立足学情、深度挖掘教材

两位老师都能立足学情、深挖教材深度,xx老师在课上小研究设计上没局限于教材,而在天平左侧设计了一个未知的小苹果,让学生充分想象,用不同的图形、字母等来表示,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未知数的真正含义;而xx老师在这个环节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制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课件,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等式、不等式、方程,再通过分类进一步加深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两位老师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吃了“方程”这顿大餐,也让听课的老师极为震撼。

两位老师分别进行了说课,理论联系实际让我们再次感受“感悟数学本质,经历数学建模”的理念。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觉得,在讲台这个不大的舞台上,只要有孩子们,有我们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耕耘,那么这个舞台一定是最绚丽的。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2

作为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事物息息相关,都是有联系的。知识是人类已经认识的世界,知识与世界“互映”。形象地说,知识也像一张大网,所有的知识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每次学习的新知识只是网上的几个“结”,它与原有的知识经验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地位,也就是不仅要知道这些知识的源头在哪里?还要清楚这些知识会流向哪里。特级教师吴汝萍老师在《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上也有过这么一段观点:“源”,就是知识的源头,这个知识从哪里来,现在处在什么的位置;“流”就是这一知识有哪些应用,将来要“流”向哪里。

众所周知,教师需要一方面对知识的“源”与“流”进行梳理,即所谓的备教材;另一方面,更要清楚在学生脑海中这些知识的“源”与“流”会呈现怎样的精彩,即所谓的备学生。这是每个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前需要做的功课。

那么,学生呢?学生在课堂学习前需要做些什么呢?他们是不是也需要进行对知识“源”与“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猜想与质疑呢?下面笔者就自己这几年的实践研究,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近三年,我在“协同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小学数学绿树课堂”的实践与研究,其中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进行准备学习(后面谓之备学)是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既然大家都认为学生不是如一张白纸来到我们的课堂,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已有经验、个性色彩站立在课堂里的。那么,我认为,不仅教师需要备课,学生也需要备学。在我实验的初期,经常有老师问我一些问题,比如,备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就是提前学习?备学需要做些什么呢?

新知识是网上的一小部分,那么学生完全有能力找到与新知识有关系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思维经验,这些都是脑中的已有的信息,完全可以在课前搜集,哪些知识与新知学习是相关的,新知中的哪些问题是感到疑惑的。搜集已知,捕捉问题,看似简单的两个步骤,其实正是学生为新知的学习进行着“网游”,这种主动的行为就是一种“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不仅积极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进一步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为教师的备学生了解学情提供了极大的的支撑。

举一个实例吧!五年级下册第一章节学习《方程》,我这样指导学生进行备学:

1、搜集天平的知识(可以问家长,可以查资料。)

2、阅读书P1—2,有哪些知识是你已经学过的?一一列举出来。

3、阅读书本后,你产生了什么问题?一一列举出来。

4、阅读范老师博客上的《关于方程的资料(1)》。

备学中,孩子们的真实思考最可贵,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1、孩子们认为自己懂的地方有:

陆瑶:方程这一单元,里面有一个等式是我学过的,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未知数。

天奕:把一个没有余数的算式,加、减、乘、除都可以,把一个数变成“x”,这就是方程。

李好:我发现用x表示一个未知数,是我们低年级下学期学过的知识。(用字母表示数)可那学期学的字母是求不出来的,可这里的字母却是求出来的。

小睿:像2+1=3、3-1=2这样的式子叫等式,其实我们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认识了等式。

萱萱:我知道有一些数量关系式可以让我们求出未知数:减数+差=被减数、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积÷乘数=乘数、乘数×乘数=积、除数×商=被除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小立:比如8+○=19,那么求○是多少,只需要用19减8,○是11,在这里是一样的,只不过把○换成了x。

我无法想象我独立备课或与其他老师集体备课是否会有这么具体生动的教学资源,反正在我课前浏览的那么多教育网站中,没有搜索到这些鲜活的内容。这些来自孩子真实的“最近学习工作区”的声音,不正是课堂教学之“源”吗!

2、孩子们认为不懂的地方有:

秦秦:如果x+3<100,那x是多少?

戴戴:方程为什么含有未知数?

小雯:x可以表示未知数,那么abc可以表示未知数吗?

干干:方程一定要有等式才可以成立吗?范老师,我妈妈有时看到我一些难题不会,就写什么x的,我终于知道了方程。

小雨:方程是用来 ……此处隐藏6192个字……区分上。所以,今天这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和熟悉“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及其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简录:口算;教学例1,理解等式;教学例2,理解等式与不等式,把等式分类,分成不含未知数的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揭示方程的概念,解释50+50=100,X+50〈200,X+8不是方程的原因;订正〈补充练习〉第一题;揭示等式和方程的区别和联系——等式包括方程,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让学生做“试一试”,比较根据第二张图列的方程12+X=20,一位学生补充了20—X=12,我补充了20—12=X,先确定这三个等式都是方程,但第三个方程一般是不列的,因为根据20—12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它就相当于算术方法解题了。我强调:看完图,顺向思维,直接得到的方程,一般是最好的——点到位止,我知道学生对于我的话不一定理解的,就给予一定的暗示和渗透吧。完成“练一练”,重点是第一题(我让学生写出来的)。

反思:由于难点吃透,学生对于方程的意义已经掌握了——做到能背能举例能比较能说明,但在“练一练”的回答上我有疑惑。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我估计教材的意图是指哪些是不包括方程的等式,哪些是方程,我也是按这样的要求让学生写的,但我还是让学生说说方程全部是等式。教学后,总感别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的问法是二分法,所以我才让学生写等式时不写方程。如果这样要求,哪些是等式?再把等式中的方程找出来。这样要求,可能更加清楚,不会让我疑惑了。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9

本节课由一次函数讨论了三个已书法家对象: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冷饮不等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些不是新知识,但对其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本节用函数的观点对它们进行分析,这种再认识不是简单的回顾复习,而是居高临下的进行动态分析。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内容的要求尺度。通过 本节课的教学,应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发挥函数对相关内容的统作用,能用一冷饮函数的观点把以前学习的方程与不等式进行整合。

本节课的教学发现: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还是不懂得看函数不理解函数值大于0、小于0进所对应的自变量的值应如何看,如何写出满足条件的答案。因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看图的练习题:知道函数值的范围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知道自变量的取舍范围求函数值 的范围等类型的题目。

另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是重点,但也是学生的难点。尽管学生难接受,介是在教学的过程 中不要回避,要慢慢引导,加强训练,争取让学生能理解题目,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技能。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等式与方程的第一课时,就单单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学生很容易理解,本节课需要克服的难点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方程和等式的关系,从而理解方程的意义。这是一个由浅及深的过程,首先,学生先接触方程的概念,从概念中发现方程是等式,再通过比较发现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有些等式却不是方程。再通过集合图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发现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这时回过去细细品味方程的含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应该可以对方程有更深刻的理解:等式里可以都是数字,也可以有字母,那不管是有字母(未知数)还是只有数字,这些都是等式;但在这其中,只有含有字母(未知数)的等式才叫作方程。我们平时教学,为了简单易懂,往往会让学生记简单的方法,比如看有等号的就是等式,有等号又有字母的就是方程。这是将方程和等式关系的割裂,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联系。要想构建方程的含义就必须从等式来看,由此反看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等式到方程这样一个知识变化的过程用几张静态的图片是不行的。

它割裂了事物的变化过程,因此我觉得采用实物的天平来变化地演示,可以让学生将等式更合理地迁移到方程,仔细观察,其实课本也是这样子地安排,只是限于表现形式,让老师误以为是几张图片。第二张图片是将第一张图片中地鸡蛋换成木块(未知数),第三张图片是将第二张图片右边加上50g,第四张图片是将右边再加上50g,最后一张图片是将左侧地50g换成木块(未知数)。在通过例1认识了等式以后很快我们便能找到这些含有字母地等式,从而明确:等式中可以都是数字也可以有数字和字母(未知数)。

接着,自然而然地介绍:但含有未知数的这些等式又有个特殊地名字——方程。这个时候方程的含义就呼之欲出了。通过这样子的教学,我觉得知识是生长的,有联系的;而不是割裂和碎片化的。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1

在学习方程的意义时,首先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等式,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一直接触等式,但是都是如何进行算式的具体运算上,得数只是作为运算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而已。教材利用天平来写出等式,了解等式的结构。再引导学生观察所写的等式,交流等式和方程的关系,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等式和方程是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不仅使学生充分经历了探索、发现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初步建立起关于等式和方程的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2

本课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是要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民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比较、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表示具体甚或情境中的等量关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

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法,从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引出等式,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去动脑筋思考,展示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整个过程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生活实际引进学生已有生活的经验,很自然地想到两种不同情况,并用式子表示,引出等式;其中有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现生活”这一大众数学观,也体现了科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通过观察,探寻式子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两次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也看出了构成方程的两个条件,反映了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其中的观察、比较、分类,也是人类学习的基本手段、方法。

信任学生,充分发挥主体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把各自的想法用式子表示出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小组互相交流、检查,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过程、结果也由学生自己来体验、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新是永恒的,数学教学需要不断的革新,这样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大量收集反映现实生活的“式子”,初步建立式子的观念;再组织学生对这些式子进行比较、分类,逐步了解等式的意义;最后在对等式的去粗取精,对选定的素材通过观察、比较,明确方程的所有本质属性。本课注重了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对方程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探索全部由学生主动进行,注重呈现形式,从细微之处显示出教学的风格。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