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13 15:38:19
《周长》教学反思

《周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周长》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周长》教学反思1

核心提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在周长的认识过程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从 “看”到“指”从“ 指” 到 “ 描” ,又从“描”到“量”。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很好。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合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因此在片段二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周长》教学反思2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含义,为接下来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打下基础。

1、创设有趣的情境,恰当地引导学生理解“一周”的含义。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现今数学课上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但如何适当创设情境,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恰当为教学服务,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地方。在本节课上,我创设了“龟兔赛跑”这一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发现比赛的要求是“绕着操场跑一圈”。兔子在中间就穿过操场来到终点,犯规了。而乌龟按照比赛要求,从起点开始,绕着操场跑了一圈,又回到起点。跑了一周。在此基础上,板书一周。这样的情境创设,直观地让学生理解了“一周”的含义,为理解周长的含义打下基础。

2、动手操作,理解周长的意义。

新教材中,“周长”的概念是这样出示的“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一周”、“边线”等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首先,让学生动手剪书签,提问:“你是怎样剪的?”引出边线,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书签边上的边线;其次指书签一周的边线,先让学生自己指,再老师示范指,指名指,让学生理解一周边线的意思。这时揭示:刚才我们所指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书签的周长;接着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身边物体一周的边线,引导学生理解“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最后,描边线,描出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引导学生由“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类推出“多边形各边的长度之和就是她的周长。”从而完善和深化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3、实践活动,经历测量计算物品周长的过程。

在认识周长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量一量、算一算,理解周长的含义。小组合作测量校名片、五角星、硬币的周长。五角星的测量主要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后体会到五角星的10条边都相等,只要量出一条边的长,就能算出五角星的周长。校名片是让学生通过测量长和宽,初步接触长方形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而硬币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索曲面图形物体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让学生经历动手围一围、量一量的过程。初步体会“化曲为直”的方法价值。通过简单的测量和计算,引导学生拓展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初步学会测量和计算周长。尤其是硬币的测量,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有助于学生直接地体会“化曲为直”,进而领会测量物体某个面周长的重要方法。这样测量计算,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直观、具体地感受周长概念的内涵,感悟周长是一周边线的实际长度,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长期从事低段数学教学,这学期第一次接触三年级的内容,所以很多方面还值得认真思考和商榷。思考如下:

思考一: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经历去探索。

由于长期从事低段数学教学,在课堂上,我总是不放心让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带”着孩子去理解题意,“引”着孩子去学习。如在教学“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时,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计算的方法。而我在教学中生怕学生虽然知道了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但不知道多边形各边的长就是它的长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长。所以,在教学中,忍不住又“引”着学生学: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一周边线,再让学生理解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求一周边线的长,也就是求三条边的长度之和。这样的“引”的确可以使思维反应慢的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平面图形的方法。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另外,在解决“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由于时间的不足,我没有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而是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跟”着老师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中科院放手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自主探索求周长的方法:可以数一数、加一加或者移一移等等,基础方法是数一数、加一加,要求学生掌握,而移一移要求较高,如有学生想到这种方法,可以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思考二:适当调整测量物品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时,我选择了三件物品让学生去测量周长,校名片、五角星还有硬币,主要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中由线段围成的可以用直尺去量一量,而由曲面围成的可以先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的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课后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因为在例题教学时已经测量计算过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周长,已经知道了线段围成的图形可以直接量出各边的长度,再算出各边的长度之和。所以实践活动中,校名片、五角星的测量就显得重复和累赘。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只要留下 ……此处隐藏15217个字……,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综合能力。今年,我在执教《圆的周长计算》时,我认真作了思考,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应该体现出它的人文价值呢?我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学前、学后作了调研,反复修改我的教学设计,认真的尝试,体验,课后也有很多感叹,下边是我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开课引入——以对美的追求为起点

师:上一节课我们对圆有了更多的认识,你们都认识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怎么画一个圆。

生2:我知道了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生3:我知道了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生4:我知道了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生5:我知道了圆是很美的一种图形。

师:我们根据刚才有个同学回答的,圆是一种很美的图形,同学们是怎样理解的?能说说吗?

生1: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圆的,看起来很美观。

生2:对折时怎样折都能重合,我很喜欢圆这种图形。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圆具有曲线美、对称美。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美的东西,我们应该要去探究它的奥秘,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探究圆还有哪些奥秘?我们先探究它的周长的测量和计算吧!

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对圆的美感有了更深的感受,通过我的点拨,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而生,再加上情感上的熏陶,激励学生去发现美,对美的东西产生追求和欲望。以对美的追求为起点,为科学的探究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活动探究——以科学的追求为目标

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形,要求学生指出它的周长,随后又画出一个圆,同样叫学生指出它的周长。

师:我们怎样去测量圆的周长呢?有困难可以分组合作、交流。

组1:圆的周长是曲线,不是直线,不能用直尺量。

组2:想法一样,用以前的测量方法无法测量。

教师拿出一个圆形“双面胶”实物,要想测出它的周长,可有什么办法? (讨论、交流、操作、实践)

组1:在直尺上滚动一圈可以知道它的周长。

组2:把双面胶剪断量出周长。

组3:用一根细线绕一圈后量出细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组4:可直接把双面胶解开一周去量它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这些方法都各有好处,值得借鉴。

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量一量你们准备的一圈新的透明胶的周长。 学生汇报:

生1:我用滚动的方法量得周长是12厘米。

生2:我用细线绕一周的方法量得周长是12.4厘米。

生3:我线滚动的方法量得周长是12.5厘米。

生4:我用绕细线的方法量得周长是13厘米。

生5:我和第一个同学的方法一样,但结果不一样。

师:为什么都是用的这些方法,结果不一样呢?

生1:量的时候绕多了。

生2:操作时存在的误差。

师:你们都去实践了,去量了,有什么感受?

我们要想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时都得用这些方法去量吗?

学生思考,要是没有带工具在身边怎么办?陷入困境中。

师:看来我们得去探究和发现圆内在的奥秘,让学生回忆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关系。

生:周长是边长的4倍。

师:那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思考

生:根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它的周长与半径有关。

生:与直径有关。

师:请同学猜想一下,圆的周长会是直径的几倍?

根据刚才测量的结果回答:3倍、2倍多,4倍、3倍多、3.15倍、3.14倍?? 师:那请同学们再用所带的圆形实物量一量,算一算,找找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生1:我量了三个不同大小的圆,它们的周长分别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生2:我也量了三个不同大小的圆,它们的周长也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师:其他同学的测量结果如何?

全班百分之九十几的同学测量结果均一样。

师:那这个结果是不是会是固定的一个数呢?

教师演示操作,结果和同学们的一样。再次证明,同学们的猜想是对的。 师:古时候,有很多数学家就做了无数次这样的实验,就发现这个结果是一个固定的数,把它叫做圆周率。圆周率的值约是3.141592535??,但实际应用时取它的近似值3.14,用字母“π”表示。

引导同学们读书上63页的内容了解圆周率。

师:有了这了发现,会给我们计算圆的周长带来什么方便?

生: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就是C=πd

师:如果知道圆的半径,要计算圆的周长呢?

生:用半径乘2再乘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2×半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就是C=2πr。

引导学生读63页“你知道吗”里的内容,进一步的了解圆周率。

师:为什么圆周率要用希腊字母“π”表示?

同学们去查找资料,课后自己去找找答案。

这一环节中,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探究知识的奥秘,化难为简,化曲为直,在有困难的情况下,通过猜想,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操作,体验,最后得到成功。在探索的过程中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点燃了学生课外继续学习探究的火花。

实践应用——以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终结

师:现在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你们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

生1:先测量出直径,可计算出来。

生2:先测量出半径也可以计算出来。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你们都会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学生回答得很具体,完成了“做一做”

师:自己身边有熟悉的关于圆的物品,你会用什么办法去计算它的周长呢? 生1:先找出它的半径量出来,再根据“圆的周长=2×半径×圆周率”计算。 生2:先量出它的直径再计算。

生3:举例计算。

这一环节中,学生把已经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巩固了所学知识,形成了一种技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解决问题来达到掌握知识、提高实用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有效途径。

反思总结——以经验追求人文价值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学到了些什么?你们都有什么感受?

生1:我知道了圆周率的由来。

生2:我知道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生3:我们这节课动手操作得多,看是随便,但我们又学习得轻松,愉快,掌握了不少的知识。

生4:我认为数学学好了也是一种享受,也有它的美的地方,这里面有很多

奥秘,我们要不断的去探索和发现。

生5:我今天学习的圆的周长,认为数学家们很伟大,我们要向数学家们学习。

这一环节中,学生对整节课作了一个简短的总结反思,对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提高、情感的体验作了交流。同学们都明确了态度,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持。

《《周长》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